时间 | 排名 | 时间 | 排名 | 时间 | 排名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最新 | 63 | 2018年 | 63 | 2014年 | 65 |
2013年 | 66 | 2007年 | 65 | 2006年 | 68 |
1995年 | 161 | 1987年 | 122 | 1982年 | 116 |
明朝 | 无 | 元朝 | 无 | 宋朝 | 无 |
北宋 | 50 |
一、韦(韋)wéi
现行较常见姓氏。今内蒙古之乌海,山东之淄博、平邑,山西之太原,江西之金溪,云南之河口、陇川,广西之田林,广东之新会、澄海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壮、水、苗、侗、白、回、瑶、黎、藏、布朗、布依、仡佬、仫佬、毛难、朝鲜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载。其源不一:
1、郑樵注云:“亦曰‘豕韦’氏,风姓。杜预云:‘彭,商之伯国,今滑州韦城即其地。能豢龙,故韦城古城内有豢龙井尚存。’《唐表》云:颛帝孙大彭为夏诸侯,少康之世封其别孙元哲于豕韦。大彭、豕韦迭为商伯,周赧王时始失国,徙居彭城,以国为氏。”(按:“元哲之名无所经见,春秋自无韦国,何得到赧王?韦伯遐二十四世孙孟为楚王傅,去位徙居鲁国邹县。”——亦可参考。)(2)为韩姓所改,《中文大字典》称:“汉韩信为吕后所斩。萧何使蒯彻匿韩信子于粤中,取‘韩’之半改姓‘韦’。”
3、《姓氏考略》据《汉书·西域传》注云:“汉疏勒国亦有韦姓。”疏勒,汉时西域国名,故地在今新疆喀什喀尔一带。
4、又据《唐书·桓彦范传》注云:“唐中宗赐桓彦范为韦氏。”此则为桓姓所改。
5、藏族之韦姓历史颇早,松赞干布时即有韦氏,当以族为氏。
6、苗族之韦姓,分布于贵州之榕江,相传为水族韦姓融入。
7、瑶族之韦姓,属背篓瑶,相传为韦得雄之后。
8、壮族之韦氏为其大姓,历史悠久,分布於广西宜山。《新唐书》载:“天宝初,黄姓强,与韦氏、周氏、侬氏相唇齿”云云。或称韩信之后,避难改为“韦”,“原居山东历城府盖都县糯米巷福堂街……”
9、布依族亦多韦姓,其源不一:韦,布依语指“火”,火可取暖,可熟食,受人爱惜与崇拜,遂或以“韦”为姓,相传其先兄妹相婚,生下一肉团,砍碎肉团,丢向四处,化而为人家,遂以所丢之处为姓;丢在杨树上的即姓杨,丢在李树上的,即姓李,丢在火堆上的,即姓韦……;或为姓所改,,古国名,音yí,读如“依”,其民因以国为姓,书写时讹而为韦,音随形变,音wéi;或为韩姓所改,称:“韩信之后,避乱改姓韦”。注(5)——(9)见《中国人的姓名》。汉代有韦贤,邹人,名儒;唐代有韦应物,诗人;宋代有韦许,芜湖人;太平天国时有韦昌辉。
二、韦(韋)
韦姓分布: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11%。尤以广西、河南等省区多此姓,约占全国汉族韦姓人口67%。
韦姓起源:
1、颛顼孙大彭为夏诸侯,少康封其别孙元哲于豕韦(春秋时卫地,在今河南滑县东南),苗裔以国为氏。
2、汉时疏勒国有韦氏,见《汉书·西域传》。
3、汉时韩信为吕后所斩,萧何使蒯彻置信子于粤中,取韩字之半,改姓韦氏。
4、唐中宗赐桓彦范为韦氏,见《唐书》。
5、清时广西庆远府、湖广施南古巴地、贵州贵阳府定番州等土司均有韦姓。
6、海南东方县讲“侾炎”土语的黎族姓,自称“勒豪”,意为木棉的孩子,以木棉为氏族图腾,汉姓为韦。
7、仫佬、苗、瑶、水、布依、土家、景颇、藏、壮、黎、侗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韦姓名人:
韦孟,汉时彭城人,为汉楚王傅。
郡望:京兆。
其他姓氏
Copyright 2008-2024 www.xdqm.Com 版权所有 | 浙ICP备2023017465号-1
声明: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,如内容侵权与违规,请与本站联系,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,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:2300424033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