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 | 排名 | 时间 | 排名 | 时间 | 排名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最新 | 227 | 2018年 | 无 | 2014年 | 无 |
2013年 | 266 | 2007年 | 无 | 2006年 | 220 |
1995年 | 255 | 1987年 | 243 | 1982年 | 204 |
明朝 | 无 | 元朝 | 无 | 宋朝 | 无 |
北宋 | 181 |
一、郁yù
现行较罕见姓氏。分布颇广,今北京、天津之武清、河北之尚义及景县、山东之昌乐及平邑、内蒙古之乌海、江西之崇仁、广东之吴川、云南之陇川及泸水等地均有。汉族、壮族有此姓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亦收载,归“入声”部。其源不一:
1、郑樵注云:“望出鲁国。《国语》云:‘鲁相郁贡,子孙因居之。’今吴中有此姓。又望出黎阳。”
2、《中文大字典》注引《姓考》云:“古有郁国,后为吴大夫采邑,因氏。”
3、《姓氏考略》注引清张澍称:“西域有郁立国,或其国之人以为姓。”
4、又称:“扶风有郁夷县,胶东有郁秩县,北地有郁致县,或亦以地为氏。”
5、今或为鬱姓简化而得。鬱、郁本为二姓。今鬱字简化为“郁”,故鬱姓或写作“郁”,则与原郁姓不同源。宋代有郁藻、郁继善;明代有郁逢庆;又有郁文博,上海人,校勘家;清代有郁松年;又有郁禾,昆山人,经学家。
二、郁(鬱)yù
罕见姓氏。《郑通志·氏族略》收载,初见於《姓苑》,归“入声”部。《姓氏考略》注其源:
1、其据宋玉《高唐赋》注云:“禹师有鬱华,是鬱姓由来已久,上古仙人有鬱林。”
2、其注引《姓苑》云:“鬱出太原,与蔚姓通。”又:今则简化作“郁”,遂与郁姓相汇。晋代有鬱粥;明代有鬱让。
三、郁
郁姓分布:分布较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.03%。尤以浙江多此姓,约占全国汉族郁姓人口46%。其次河北、上海、江苏等省市也多此姓。上述4省市郁姓约占全国汉族郁姓人口85%。
郁姓起源:
1、古有郁国,后为吴大夫采邑,因氏,见《姓考》。鱼台有郁郎城(故城在今山东鱼台),即古郁国地,见《地谱》。
4、西域有郁立国(即郁立师国,故城在今新疆奇台西北),或其国之人以为姓。
3、匈奴人姓。南北朝后赵时有匈奴索头郁鞠,率众3万降石虎。
2、扶风有郁夷县(汉置,故城在今陕西陇县西)、胶东有郁秩县(汉置,故城在今山东平度)、北地有郁致县(汉置,本义渠戎地,故城在今甘肃庆阳),或亦以地为氏。
5、清四川成绵龙茂道松潘镇辖大、小姓寨等土百户,姓郁。此姓始于唐,也有明时归附者。
6、仫佬、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。
郁姓名人:
郁贡,春秋时鲁相。
郡望:黎阳、鲁国。
变化:亦作彧、。
四、郁(鬱)
郁姓分布:安徽淮南、台湾台北等地均有此姓。
郁姓起源:
1、夏禹之师有郁华,为郁姓之始。
2、楚伐郁林(故城在今广西桂平西),迁其民于郢(故城在今湖北江陵西北),其后有郁氏。
3、源出蔚氏,以别蔚姓之支系,见《姓苑》。
4、唐时契丹人姓,见《旧唐书·北狄传》。
5、鲜卑姓。见《三国志》、《晋书》。
郁姓名人:
郁让,明时山东人,正德中任颍川卫知事。
郡望:太原。
变化:一作欝。
其他姓氏
Copyright 2008-2024 www.xdqm.Com 版权所有 | 浙ICP备2023017465号-1
声明: 部分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,如内容侵权与违规,请与本站联系,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,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邮箱:2300424033@qq.com